淡水魚養殖技術(淡水養魚技術)

2025-07-05 08:16:31  阅读 515 views 次 评论 58819 条
摘要: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淡水魚養殖技術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淡水魚養殖技術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第一節養殖魚類的選擇正確選擇合適的養殖

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淡水魚養殖技術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淡水魚養殖技術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節 養殖魚類的選擇

正確選擇合適的養殖魚類,是養魚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目前我國淡水水體中飼養的魚類很多,從傳統養殖的青、草、鰱、鱅、鯉、鯽、鯿,發展到現在養殖泥鰍、黃鱔、大口鯰魚、斑點叉尾、烏鱧、鱖魚、黃顙魚、羅非魚、淡水白鯧、鱘魚等等。如何因地製宜地選擇最優的養殖魚類,以使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養殖中首先遇到的技術關鍵問題。

確定養殖魚類的種類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

一、以生產的整體效益為目標,為發展生態漁業創造條件

生產的整體效益包括養殖對象飼養後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一)經濟效益

養殖魚類的價格和銷路,是選擇養殖對象的首要依據。根據市場需要確定合適的養殖對象和數量,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是各養殖企業和個體養殖戶的經營宗旨。因此,被選擇的養殖對象必須是能產生較高經濟效益的魚類。

(二)社會效益

選擇的養殖對象必須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群眾喜歡食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就必須增加“名、特、優、新”水產品的養殖種類。

(三)生態效益

選擇的養殖對象在生物學上要具有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節約能源、循環利用廢物、提高水體利用率和生產力,改善水環境等特。

上述三個效益不僅相互製約,而且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選擇養殖對象時,必須充分利用其有利的方麵,限製和縮小其不利的方麵,通過綜合、優化,構成生產的整體效益。

二、具有良好的生產能

不同種類的魚類在相同的飼養條件下,其產量、產值有明顯差異。這是由它們的生物學特決定的。與生產有關的生物學特即生產能,是選擇養殖魚類的重要技術標準。作為養殖魚類應具有下列生產能。

(一)生長快

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使用規格。

(二)食物鏈短

在生態係統中,能量的流動是借助於食物鏈來實現的,食物鏈越短,能量流失越小,能量轉化效率越高,總的生物量也越大,獲得高產的可能也越大。如鰱魚和草魚,其食物鏈最短,能量轉化效率高,成本低;而鱖魚食物鏈長,能量轉化率低,成本高。

(三)食或食譜範圍廣,飼料容易獲得

如雜食的鯉魚、鯽魚,無論是動物食物或植物食物還是有機碎屑,它們都喜歡。這些魚類對餌料的要求低,因此餌料來源豐富,成本低。而鱖魚從魚苗開始就隻能吞食活魚苗,因此其養殖規模和範圍就受到很大限製。

(四)苗種容易獲得

魚苗苗種是發展養殖生產的基本條件,隻有同時獲得量多質優的各種養殖魚類的苗種,才能充分發揮養殖技術,充分發揮水質、苗種和餌料的市場潛力,養殖生產才能健康、穩步、持續地發展。

(五)對環境的適應強

對水溫、溶氧、鹽度、堿度、肥水的適應強,且對病害的抵抗力強的魚類,往往是良好的養殖魚類,比如鯉魚(建鯉、烏克蘭鱗鯉、湘鯉等)、鯽魚(彭澤鯽、異育銀鯽、黃金鯽等)。

第二節 養殖魚類的食

一般魚類的食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濾食魚類。如鰱、鱅魚等,它們的口一般較大,鰓耙細長密集,用來濾食水中的浮遊生物。

草食魚類。如草魚、團頭魴、長春鯿等,均攝食水草或幼嫩陸草。

雜食魚類。如鯉魚、鯽魚等,其食譜範圍廣而雜,有植物成分也有動物成分。

肉食魚類。如鱖魚、鱤魚、馬口魚、烏鱧、鯰魚等,以捕食其他魚類為食。

現將幾種主要養殖魚類的食介紹如下。

一、草魚的食

草魚是典型的草食魚類,在自然生長條件下,主要以水草和其他植物餌料為食。體長6 cm以下的魚苗,主要吃浮遊動物和藻類;6~8 cm的草魚食開始分化,轉向吃食各種水生植物,也喜吃各種陸生嫩草(如各種牧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攝食人工飼料,如米糠、麩皮、豆餅、豆渣、酒糟、顆粒飼料等;在饑餓的情況下,草魚會吞食小魚。

草魚雖然是吃草的,但不能消化利用纖維素。它吃的草類被咽齒和角質墊相壓磨成小塊才吞進消化管中,僅能消化利用被磨研破裂的細胞內原生質。草魚采食量較大,日采食量通常為體重的40%,最大日食量為體重的60%~70%。

草魚糞便內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植物碎片。單從上述現象孤立地分析,很難解釋草魚單食草類,就有如此快的生長率。試驗表明(譚玉鈞,1991),草魚攝食苦草後,其糞便內的粗蛋白含量明顯下降(表1-1),苦草經咽喉齒研磨後,消化了其中的一部分,其糞便呈綠色,草屑的纖維清晰可見,其中細胞組織含有的葉綠素十分明顯。草魚糞便排入水中後,帶有大量附生細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等,其細胞中的葉綠素隨即被破壞,呈黃色,碎屑變成了腐屑。腐屑中包含了大量的菌體蛋白和浮遊動物,其粗蛋白含量反而比草屑和苦草高得多。

表1-1 草魚攝食苦草後草糞碎屑變成腐屑後蛋白質變化

試驗表明,草魚能大量攝食腐屑(草魚糞便變成的腐屑),並能正常生長。草魚對草利用很低,但它能反複、多次利用其糞便(實際是腐屑),這不僅彌補了草魚消化係統的缺陷,而且也為其他草食魚類、濾食魚類和雜食魚類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餌料。這不僅從理論上闡明了草魚單食草食就能如此快地生長,而且也進一步闡明了草魚在魚類混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青魚的食

青魚為肉食魚類,其鰓耙不發達,短而少(15~21條),但是有強壯的咽喉齒,呈臼狀,角質墊發達,適於壓碎螺、蜆及幼蚌等軟體動物。在自然狀態下,稚魚食浮遊動物;幼魚喜食小螺螄、水生昆蟲幼體等;成魚主要攝食軟體動物,也攝取蝦類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青魚喜食餅類、糠、麩類、蠶蛹等飼料。

三、鰱、鱅魚的食

鰱、鱅魚是典型的濾食魚類,它們具有特有的濾食器官。濾食器官由鰓弧骨、齶褶、鰓耙和鰓上器官(鰓耙管)組成。鰱魚主要濾食浮遊植物,鱅魚主要濾食浮遊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鰱、鱅魚除了濾食浮遊生物外還可以攝食如下餌料。

(一)人工投喂的餌料

米糠、麩皮等農副產品下腳料。

(二)腐屑

精養魚池,水中存在大量有機碎屑,其有機顆粒碎屑上附有大量微型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等),因此,可使碎屑變成大量營養價值高的腐屑。近年來,大量研究報告表明,在富營養型湖泊中,鰱、鱅魚腸內腐屑含量占50%~60%;在大量施有機肥的精養魚池中,鰱、鱅魚腸內腐屑含量占80%~90%。

(三)直接吞食細菌和溶解有機物

鰱、鱅魚不僅吞食大量顆粒狀有機碎屑,而且也能吞食細菌和溶解有機物。

細菌在水體中不是單個存在的。由於細菌細胞內呈堿,菌體帶負電荷,可以和水體中的陽離子之間產生“架橋作用”,使單個細菌凝集成絮狀物。

此外,富營養型水體中含有大量膠體物質(如黏土顆粒、有機酸等),在弱堿水域中,黏土顆粒通常帶負電荷,可以吸附大量陽離子(K+、NH4+、Na+、Ca2+、Mg2+等)。由於陽離子容易產生鹽基置換反應,黏粒可吸附營養鹽類和溶解有機物,產生絮凝作用。黏粒表層吸附的大量營養物質,為水中的細菌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促進了凝聚物中細菌大量繁殖。這樣,細菌的絮凝物就越來越大,最大直徑可達200 以上,鰱、鱅魚的鰓耙完全可濾食。

四,鯉、鯽的食

鯉魚、鯽魚是典型的雜食魚類。其中鯉魚偏食於動物,鯽魚偏食植物。攝食方式都是吞食。

鯉魚的咽喉齒發達,呈臼狀,與角質墊相配合,適於壓碎和磨細較硬的食物。鯉魚的鼻骨特別發達,與上下頜骨相配合,使口形成管狀。其觸須具有觸覺和味覺功能,並依靠上下頜強有力的伸縮吸挖底泥,覓取食物。在自然的條件下,鯉魚的食物偏重於動物,主要有搖蚊幼蟲、螺螄、河蜆、淡水殼菜等底棲動物,水生昆蟲及蝦類。喜歡的植物食物主要有高等水生植物種子、幼芽和腐落的植物碎屑等。鯉魚的食物組成通常有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春季以植物食物為主,秋季以動物食物為主,冬季則以攝食高等植物種子為主,這是由棲息水域食料基礎、水溫變化等引起的。

鯽魚的咽喉齒不發達,呈尖爪狀,不能攝食帶硬殼的食物。其餌料組成以生態環境的餌料生物組成而定。在自然條件下,鯽魚以附生藻類、絲狀藻類、腐屑、草籽、浮遊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昆蟲幼體等為食。

鯉魚、鯽魚也喜食人工餌料。

五、鯿魚、魴魚的食

鯿魚和團頭魴均為草食魚類,攝食能力和強度均低於草魚。魚種及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維管束植物為主要食料,也喜歡吃陸生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能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遊動物,因此食範圍較廣。一般從4月開始攝食,一直延續到11月,以6~10月攝食量最大。

第三節 魚類的生長

一、魚類生長的特點

魚類生長包括體長和體重兩方麵的增加。各種魚類都有自己的生長特點。其主要表現為生長的階段、季節和群體。

(一)魚類生長的階段

生命在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的生長速度,稱生長的階度。一般說來,魚類首次成熟之前的階段,生長最快,該階段稱青春階段;成熟後生長速度明顯緩慢,並且在若幹年內變化不大,該階段稱成年階段;最後階段稱衰老階段,進入本階段後,生長率明顯下降直到老。通常凡是成熟越早的魚類,個體越小。反之亦然。此外,雄魚比雌魚先成熟,鯉科魚類的雄魚大約比雌魚早成熟一年。因此,雄魚的生長速度提早下降,造成多數魚類同年齡的雄魚個體比雌魚小一些。為提高魚產量和經濟效益,在生產上都將生長最快的階段作為養殖周期,即控製在生長曲線較陡的區間,將魚養到成熟以前捕出,使其在有限的投入中取得最大的體重。

(二)魚類生長的季節

生長與環境有密切關係,魚類棲息的水體環境、水溫、光照、營養、鹽度、水質等均影響其生長,其中尤以水溫與餌料等,對魚類生長速度影響最大。不同季節,水溫差異很大,而餌料的豐歉又與季節有密切聯係,因此魚類生長一般以一年為一個周期。

從魚類生長的適溫範圍看,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生長的適溫範圍較低,通常稱為冷水魚類。比如虹鱒,其生長的水溫範圍為3℃~25℃,最適生長溫度為10℃~18℃。另一類生長的適溫範圍較高,為20℃~32℃,最適生長溫度為25℃~32℃,通常稱其為溫水魚類。我國主要養殖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鱅、鯉、鯽、魴等均屬此類。第三類的生長適溫範圍更高,為25℃~35℃,最適生長溫度為30℃~33℃,通常稱為暖水魚類。它們在自然條件下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如羅非魚、淡水白鯧等;當水溫下降至12℃以下,就會逐漸亡。

(三)魚類生長的群體

魚類常有集群的行為。試驗表明,多種魚混養時其生長與攝食狀況均優於單一飼養。群居有利於群體中每一尾魚的生長,並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即所謂魚類生長具“群體效應”。當然,密度過高,或有的魚有區域割據現象,則對生長也有不利影響。

二、主要養殖魚類的生長

(一)草魚的生長

草魚是生長迅速的較大型魚類。長江和漢江草魚,1~3齡為生長最快期,一般4~5齡達到成熟,5齡後長度生長有明顯減弱。黑龍江的草魚生長比長江以南的群體顯著緩慢。草魚1~3齡雌雄個體的生長速度相似,4齡後雌魚的生長體長和體重增長都比雄魚大。

(二)青魚的生長

青魚生長迅速,體長生長最快為1~2齡,3~4齡開始減緩,5齡開始急劇下降。體重增長在3~4齡最快,以後仍然持續增長。黑龍江青魚的生長比長江慢1倍多。兩生長差別,一般是雌魚生長比雄魚快些,雌魚的平均體長和體重也大些。池塘飼養的青魚生長比長江慢,這是由水域的環境條件、營養等差異造成的。

(三)鰱魚的生長

鰱魚是較大型的魚類,成熟年齡一般為3~4齡。體重每年都有增加,但以3~6齡為最快,6齡後減慢。體長生長以1~4齡較快,尤其是第2年,4齡後明顯變慢。比較我國幾大江河的鰱魚,以長江的鰱魚個體最大,生長最快,但珠江(廣東)的鰱魚早期生長速度(第一年)比長江水係略快,自第2年起,長江鰱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快於珠江鰱魚。同一水係不同水體的鰱魚,其生長速度也不同。

(四)鱅魚的生長

鱅魚的生長通常比鰱稍快些。4齡前雌雄生長沒有明顯差異;5齡後雌魚體重的增長比雄魚快。體長增長,1~3齡最快,4齡開始成熟後,體長增長急劇下降。體重增長,2~7齡都較快,其中以3齡增重最快。在不同水域,由於環境、營養、密度和生存空間不同,鱅魚的生長表現出明顯差異。

(五)鯉魚的生長

鯉魚是較大型的魚類,普遍體重有1~2.5 kg,大的有10~15 kg。其生長速度較草魚、青魚、鰱、鱅慢。體長和體重增長分別在1~2齡和5~6齡最快,以後即出現逐年減緩的趨勢。通常雌魚比雄魚生長快一些。不同水體中鯉魚的生長速度差別很大,長江鯉的生長比黑龍江鯉明顯加快,長江幹流中的鯉又比定居在湖泊中的鯉生長快。

近年來,我國已研製出不少雜交鯉魚後代。如豐鯉、荷沅鯉、芙蓉鯉、中洲鯉、嶽鯉、三雜交鯉、建鯉、穎鯉等。它的親本雖不同。采用的技術路線也各有特色,但其雜交子一代均有雜種優勢,生長速度都比親本快得多。

如三雜交鯉魚[(荷包紅鯉㗦𒅦𑟩𜉢™€㗩ᩯ‰♂]的後代,個體生長速度比荷沅鯉雜交一代提高20%~28%,比鏡鯉提高54%~64%,其抗病力、含肉率、起捕率進一步提高。

建鯉是采用荷沅鯉(荷包紅鯉♀㗦𒅦𑟩™‚)F4代的鯉魚與兩個同型的雌核發育係的魚相結合定向選育而成。其個體增重比荷包紅鯉、沅江鯉、荷沅鯉分別高58.2%~71.3%、44.5%~49.1%和28.5%~29.3%。

(六)鯽魚的生長

鯽魚是一種生長較慢的中小型魚類。1冬齡魚體長5 cm,2冬齡體長10~14 cm,3冬齡魚達18 cm。雌雄魚個體的生長速度不同,隨著年齡增大,雌魚的生長速度比雄魚快。在不同水域中的鯽魚生長有明顯差異。

在自然情況下,生活在不同水域的鯽魚的狀都有一定的變化和分化,形成鯽魚的地方種或經人工選育形成各種優良品種。從魚類生長看,可將鯽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低體型,體高為體長的40%以下,通常生長緩慢,主要有野鯽等。另一類是高體型,體高為體長的40%以上,生長較快。我國人工養殖的鯽魚都屬高體型,主要有銀鯽(包括黑龍江銀鯽、方正銀鯽、異育銀鯽、鬆浦鯽等)、白鯽、彭澤鯽、淇河鯽、滇池鯽、龍池鯽等。

1.銀鯽

是鯽魚的一個亞種,又稱東北鯽魚。自然分布在東北黑龍江水係,較典型的是鏡泊湖、雙鳳水庫等地所產的鯽魚,其生長速度比普通鯽魚快,目前發現的最大個體為5 kg。

異育銀鯽是我國科技人員采用方正鯽(方正縣雙鳳水庫所產銀鯽)♀㗨ˆˆ國紅鯉♂,人工雜交培養出子代。由於方正鯽是天然三倍體,雖然經過雜交,但精卵並沒有結合,仍然是“異精雌核發育”的後代,故其子代並不分離,仍保持母本的遺傳狀。這種異精雌核發育的銀鯽,簡稱異育銀鯽。其生長速度為銀鯽的1.35倍,為普通鯽魚的2~3倍,且肉味鮮美,抗病力強。

2.江西彭澤鯽

又名蘆花鯽或彭澤大鯽。彭澤鯽原產於江西省彭澤縣自然水域。經選育後的彭澤鯽生長速度比選育前快50%,比普通鯽的生長速度快249.8%。由於彭澤鯽具有繁殖簡易、生長快、個體大、抗逆強、營養價值高等優良狀,現已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推廣養殖,並形成了完整配套的魚苗繁殖、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獲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彭澤鯽為廣溫、雜食的湖泊定居魚類,行底棲生活,喜在底質較肥活且水草繁茂的淺水區棲息和攝食。它對水溫的適應範圍廣,能終年正常攝食和生長,最佳生長水溫為25℃~30℃。其對水質變化及低溶氧等理化因子有很強的忍耐能力。它在魚苗階段以浮遊動植物為食,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可攝食有機碎屑、人工飼料、水生植物碎片、水生昆蟲等。在自然水域中,彭澤鯽以頭一年生長最快,體重可達128 g左右,第二年體重增長速度為上年的50%左右。在人工養殖下,北方地區頭一年可達150 g左右,南方地區可達200 g左右。

(七)鯿、魴魚的生長

鯿魚、魴魚為中型魚類。三角魴在1齡~3齡時生長最快。各齡的平均體長、體重為:1冬齡12.2~23 cm,0.036~0.22 kg;2冬齡24.5~30.3 cm,0.27~0.53 kg;3冬齡28.5~33.3 cm,0.55~0.83 kg;4冬齡36.2~48 cm,0.7~2.4 kg;5冬齡48.7~54.5 cm, 2.2~3.0 kg;6冬齡後生長緩慢。不同地區三角魴的生長略有差別,長江的三角魴比黑龍江生長快;長江中遊梁子湖的三角魴在1齡~2齡時比湖口地區的生長稍快。

團頭魴的生長與三角魴相似。湖北梁子湖各齡魚體長分別為:當年12~23 cm,2齡為30.7 cm,3齡為38.8 cm,以後生長逐漸緩慢,4齡為41.9 cm,5齡為44.3 cm。

長春鯿的生長比團頭魴稍慢。各齡魚的平均體長、體重為:1齡21.7 cm,160 g;2齡27.5 cm,270 g;3齡30 cm,460g;4齡33 cm,525 g。

第四節 養殖魚類的生活習一、棲息水層和活動場所

養殖魚類的棲息水層是與其食相適應的。鰱、鱅魚以濾食浮遊生物為主食,它們通常在水的中上層活動,鰱魚在上層,鱅魚稍下。

草魚在水的中下層及岸邊攝食水草,主要在水體中下層活動。青魚以底棲動物為食,經常在水的下層活動,一般不遊到水麵。

鯉魚、鯽魚食底棲生物和腐屑,是底棲魚類,一般喜歡在水體下層活動,很少到水麵。它們對外界環境適應強,可以生活在各種水體中,但比較喜歡棲息在水草叢生的淺水處。

團頭魴是草食魚類,喜歡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特別適合於湖泊靜水水體、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區的中下層。

二、生活習

不同種類的魚類由於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活習。

鰱魚情活潑,喜歡跳躍,能跳出水麵1m多高,網捕時,常跳出水麵;遇水流容易逆水潛逃,不易捕撈。素有“急躁白鰱”之稱。

鱅魚情溫和,不大跳躍,行動較遲緩,捕撈時不跳躍,易捕撈。素有“好人花鰱”之稱。

草魚活潑,行動迅速,遊泳快,食量大,搶食凶猛,素有“強盜草魚”之稱。

青魚膽怯,行動遲緩,吃食斯文,搶食能力差,咬碎的螺、蜆肉常被鯉魚、魴魚搶食。如螺、蜆變質,青魚拒食。漁民稱之為“秀才青魚”。

鯉魚、鯽魚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食雜,對餌料要求不嚴,尋食能力強,能清掃食場殘餌,防止其腐爛變質。漁民稱之為“清潔工”。

團頭魴情溫順,容易捕撈,抗病力強。鯿魚膽怯,不易捕撈。

三、對外界環境的適應

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強是養殖魚類的主要標準之一。隻有對水溫、溶氧、鹽度、pH、水質具有廣泛的適應,它們才能在我國絕大部分水體中養殖,才能進行高密度的飼養,才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要養殖魚類的外界環境的要求如下:

(一)水溫

我國的主要養殖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鱅、鯉、鯽、鯿、魴等都是廣溫魚類。它們對溫度的適應幅度較大,除鯪以外,在 1℃~38℃水溫中都能生存,但適宜溫度為20℃~32℃,其中繁殖最適溫為22℃~28℃(鯪為26℃~30℃)。鯪的抗寒能力較差,當水溫降至3℃~7℃時,即大量亡。

魚類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水溫對魚類的攝食強度有重要影響。在適溫範圍內,水溫升高對養殖魚類攝食強度會有顯著促進作用;水溫降低,魚體代謝水平也降低,導致食欲減退,生長受阻。草魚在水溫升至27℃~32℃時攝食強度最大。鰱、鱅的代謝率在水溫20℃~30℃內,溫度每升高1℃,代謝強度約增加10%;當水溫降至15℃以下,食欲顯著降低。鯉在水溫23℃~29℃ 時攝食最旺盛,降至3℃~4℃ 時便停止攝食。上述養殖魚類的攝食強度都存在顯著的季節變化,即春季攝食開始增強,夏季攝食旺盛,冬季攝食停止或減低攝食強度,這與相應的水溫及氣溫條件密切相關。

(二)溶氧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魚類及其他餌料生物生存和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

幾種養殖魚類的正常生長發育都要求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當水中溶氧低於魚類呼吸需求時,即低於臨界氧濃度時,呼吸作用受阻,呼吸運動加強,呼吸頻率加快,並往往出現浮頭現象。當溶氧量低於魚類所能耐受的範圍時,則引起窒息亡。但通常幾種主要養殖魚類對低氧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它們對溶氧量的需求和適應範圍隨種類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見表1-2)。一般來說,幾主要養殖魚類最適的溶氧量為5 mg/L以上,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溶氧量一般要求不低於 2 mg/L,1.5mg/L左右的溶氧量為警戒濃度,降至 1 mg/L以下就會造成窒息亡。從表 1-2 可以看出,鯽對低氧的適應能力最強,鰱的適應能力最差。此外,幾種養殖魚類在幼苗階段對水中溶氧的要求比成魚高,對低氧的適應力相對來說比較差。

表1-2 幾種主要養殖魚類對水中溶氧量的適應

養殖魚類的攝食強度都隨溶解氧的增加而增強,但在不同的溶氧範圍內,溶氧量的變化對攝食強度的影響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根據研究,一般溶氧與攝食強度的關係曲線都呈“S”形。氧含量1.5 mg/L和4.0 mg/L是養殖魚類攝食強度變化的轉折點,即溶氧量在1.5 mg/L ~4.0 mg/L攝食強度增加最迅速,溶氧量低於1.5 mg/L 或超過4.0 mg/L時,攝食強度隨溶氧增加的速率相對減緩。

(三)鹽度

我國主要養殖魚類均屬於典型的淡水魚類,適宜於在鹽度為 0.5 以下的水體,即通常所說的淡水中生活。但它們對鹽度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可以在鹽度為 5的水中生長發育。如草魚能在半鹹水的河口水域中生活,在鹽度高達9 的沼澤地區也有分布,當鹽度高達 12時才停止攝食。據試驗,在鹽度為7、密度為 1.006 以下的海水中可以飼養草魚,生長良好,平均666.7 m2可產 227 kg(混養鯔和少量鰱、鱅),且肉味比淡水中更鮮美。鰱的幼魚能適應鹽度為 5~6 的鹹淡水,成魚能適應 8~10 的鹹淡水。鯉對鹽度的適應較強,能在我國西北地區的一些內陸鹽堿湖泊中生活。鯽對鹽度的適應最強,一些連鯉魚也不能生存的內陸鹽堿湖泊(如內蒙古的達裏湖),鯽魚還能生存,而且產量較高。

(四)pH

水的酸堿度(pH)對魚類會起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酸水能改變魚的血液組成,使其pH下降,減低其載氧能力,妨礙呼吸機能的正常發揮。由於在較強的酸環境中魚的呼吸受阻,因而魚的活動能力減弱,代謝水平和攝食強度下降,生長受到影響。水的酸度過大還能直接破壞魚的鰓和皮膚及其他組織而危及其生命。魚類適宜於在微堿的水中生活,如果水的 pH過大,超過魚的適應範圍,同樣是有害的。pH的變化除直接影響魚的生理活動外,還通過改變環境中其他理化及生物因子而間接作用於魚類。例如低pH對水生生物生長不利,從而影響魚類的餌料基礎等等。

我國主要養殖魚類對水的pH變化有較大的適應能力,青魚、草魚、鰱、鱅的適應範圍為4.6~10.2,低於4.6 或高於10.2時隻能生存極短時間;鯉的適應範圍為4.4~10.4。總之,幾種主要養殖魚類適宜的 pH為7~9(此範圍正是我國各類水域最常見的pH),最適範圍為 7.5~8.5,它們在微堿的水中生長最好;長期生活在pH 6.0 和10.0的水中,生長會受到抑製。

(五)對肥水的適應

主要養殖魚類由於食等生物學特點不同,因此對水質肥瘦的要求也不同。草魚、團頭魴、鯿、青魚、鯉、鯽等吃食魚,盡管它們對肥水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特別是青魚,對肥水的適應能力比草魚強,鯉、鯽對肥水的適應能力更強,但從生長能看,它們都要求較清瘦的水質,否則容易患病。鰱、鱅喜肥水,適應於浮遊生物和腐屑多的肥水環境,其中,鱅比鰱有更強的耐肥力。

第五節 養殖魚類的繁殖

一、四大家魚的繁殖

(一)天然產卵場和環境條件

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屬於敞水產卵類型,它們不能在池塘等小水體自然產卵。這些魚類隻能在大型江河中發情產卵,而且隻有在特定的江段,在具備特定的生態條件下,才能完成其生殖過程。這種特定的生態條件,即產卵場。

草魚、青魚、鰱魚的天然產卵場廣泛分布在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以及台灣;鱅魚除了黑龍江等無天然產卵場,其餘各江河都有分布。

這些魚類的天然產卵場以長江、珠江為最多。

各地的產卵場具體條件不一,但典型的產卵場均有其共。

1.位置

一般位於河床具有深槽或深潭的江段上,這種河床的地貌環境,一是便於產卵親魚的聚集;二是受水流衝擊,易產生往上翻滾的泡漩水麵,使親魚產出的卵子、精子易於受精。

2.寬度

一般為寬窄相間的江段,其寬度視不同江河及不同江段而異。如長江宜昌產卵場,窄處200 m,寬處1000 m;錢塘江的浦陽產卵場為40~100 m;等等。

3.深度

視不同江河而異,以深槽、深潭至江麵的水深計算。如長江宜昌產卵場84.5 m,錢塘江的浦陽產卵場為5m,等等。

4.底質

一般有石質、石礫質、沙質三種,為流水江段所具有。通常是峽穀型產卵場為石質,平原河曲型及兩河回合型為石礫質和沙質。

5.水文

四大家魚魚類產卵要求一定的漲水條件,即江水上漲,流速增大,親魚在水流的刺激下,1~2天後就產卵。產卵群體的規模與漲水成正比,洪峰大,規模大。不同魚類對漲水條件的要求不一樣。青魚要求低,除漲水產卵外,平水和微退水時也產卵;草魚、鰱魚隻需漲水即可產卵;鱅魚要求有較大的漲幅才能大規模產卵。

6.水溫

親魚產卵的水溫下限為18℃,上至31℃,其最適產卵水溫是22℃~28℃。

(二)生殖行為

生殖季節,集群洄遊到產卵場的成熟家魚,在遇到大雨或者江河水位上漲等生態條件的刺激下,一般在20~30小時後,便會在產卵場中發情、產卵。其生殖行為有兩種表現:一種稱“浮排”,即親魚在水麵上產卵;另一種稱“悶散”,即親魚在水下麵產卵。產卵時常常出現幾尾雌魚被幾倍的雄魚銜尾追逐的求偶現象,雄魚興奮地追逐雌魚,常用頭部衝撞雌魚腹部,甚至將雌魚頂出水麵,激起陣陣浪花。有時雌、雄魚生殖孔相對仰俯,胸鰭和尾鰭急劇抖動;有時雌雄魚尾部交扭,持續近1分鍾。當雌、雄魚發情到高潮時,便將體內的卵子、精液同時排出體外。它們雙雙繼續群遊產卵。一般產卵過程要排卵2~3次。

家魚的成熟、第二特征、懷卵量及胚胎發育情況見第五章。

二、鯉魚、鯽魚的繁殖

鯉魚、鯽魚不僅可以在江河產卵,而且也能在湖泊、水庫、池塘等水中產卵。

(一)成熟年齡

鯉魚、鯽魚的成熟年齡隨棲息水域緯度不同而有所差異。長江流域的鯉魚,2齡的雌、雄魚全部成熟,1齡雄魚部分成熟。珠江流域鯉魚、鯽魚通常1齡開始成熟,規格小一些。我國北方水域中的鯉魚、鯽魚,成熟年齡較長江流域推遲1~2年,規格也適當大一些。例如,黑龍江流域的鯉魚,雌魚4齡成熟,雄魚3齡成熟。

(二)產卵的季節

鯉魚、鯽魚的產卵季節隨不同的生長地區有所不同。珠江流域產卵季節為1~3月, 2~3月為產卵盛期;長江流域為3~5月,盛期為4~5月;東北地區為5月末至7月。鯽魚比鯉魚產卵期略遲一些,卵分批產出,產卵期較長,一般為4~7月。

(三)懷卵量

鯉魚、鯽魚的懷卵量較大。它們的相對懷卵量和絕對懷卵量隨魚體增大而增加,但以絕對懷卵量隨體重增加最為明顯(表1-3、表1-4)。

表1-3 鯉的懷卵量

表1-4 大夥房水庫鯽魚的懷卵量

資料來源:《長江魚類》,1976;遼河清河水庫資料引自秦克靜,1977;廣東池塘資料引自鍾麟;黑龍江資料引自《黑龍江流域魚類》,1960。

資料來源:遼寧省淡水水產研究所,1973。

(四)生殖行為

鯉魚、鯽魚是典型的草上產卵的魚類。它們產黏卵,喜歡在江河、湖泊、水庫的沿岸淺水多水草的地段產卵。卵產出後就黏附在水草等物體上。鯉魚、鯽魚雖然可以在靜水中產卵,但水流能夠刺激發情產卵,所以,漲水汛期是產卵盛期。

鯉魚、鯽魚多在清晨產卵,有時延續到下午。產卵時一般2~3尾雄魚追逐1尾雌魚,雄魚不時衝撞雌魚腹部,相互摩擦,雌魚腹部側向水草進行產卵,雄魚隨之。在產卵高峰期時刻,雌、雄魚追逐激烈,尾部擊水成浪花,聲響在2m以外都能聽見。鯉魚、鯽魚的卵,入水後具黏,附著在水草和人工魚巢上。卵呈橙黃色或淡黃色,半透明。鯉魚的卵徑1.7 mm左右,鯽魚卵徑1.5 mm左右。

三、魴、鯿的繁殖

團頭魴在長江流域一般2齡成熟,體長25 cm,體重0.4~0.5 kg。移植北方的團頭魴推遲一年成熟。其絕對懷卵量和相對懷卵量隨體重的增加而增加。

團頭魴屬於草上產卵魚類,卵具有微黏,黏著力比鯉、鯽魚的卵差一些,附著力弱,容易脫落,淡黃色,黏附於水草或其他物體上,因此其產卵場多在淺水多草的地方。團頭魴多在夜間產卵,對水流要求不嚴格。

鯿魚屬敞水產卵魚類。鯿魚一般2~3齡達成熟,最小成熟年齡為2齡。一般成熟的雌個體重450 g,雄魚體重400 g。產卵期為5~6月,卵為半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地址:http://nn1ui.beachstik.com/S8qzaa/11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如雷貫耳網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